1月28日,除夕,早晨6:30,闹铃准时响起。简单洗漱过后,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赵玉英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。刚刚学习归来,就投入紧张的临床工作中,像这样的情况,对她来说就是“正常生活”,这也是她坚守心血管内科“战位”的20多个年头了。
“休息是不可能的,这么多患者呢。”赵玉英说,“心血管内科做的是心脏的工作,必须谨慎小心。过年过节,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。放假前,我们心血管内科已经做好了应急预案,安排了足够的人力应对春节期间急性心肌梗死,心衰等高发疾病。”
赵玉英的一天总是在“忙碌”中开始,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,她接触病情危重的患者概率非常大,争分夺秒,成了她工作的常态。
走到住院部,白求恩雕塑正向前挥手,赵玉英感觉时间飞快。“这是我们的阵地,这是我们的‘战位’。”那一刻,她心中默念:“新的一年,接着战斗!”
赵玉英的忙碌,只是医院心血管内科众多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。走进心血管内科,这里到处都是忙碌的痕迹。
时间,在这里是个动词
身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,赵玉英的脑海里常常会出现一支沙漏,“细沙止不住落下”。
这种“倒计时”的感觉,经常使她不自觉地加速。一瓶牛奶、一碟小菜、一个馒头,3分钟他可以解决“战斗”。
“速度”是会感染的。除夕门诊结束,赵玉英来到病房,她最放心不下的是从县医院转来的一个怀疑爆发性心肌炎的40多岁女患者。患者有心肌梗死家族史,到底是心肌炎还是心肌梗死,对于一个中年女性,两种疾病都很凶险,但是爆发性心肌炎死亡率更高,而且治疗方案上有很大的不同,为了尽快明确诊断,赵主任查房后当机立断,利用心内科的技术优势,先做冠脉造影,除外了急性心肌梗死后,赵玉英及医疗团队按照重症爆发性心肌炎对患者给予治疗。目前,患者病情已趋于稳定。
“患者的命是和时间抢回来的。”赵玉英说,“耽误一分钟,就多一分危险,咱的医护人员说话都快。”
“除夕这天,能来我们科看病的患者,都是没办法的。拖延的几小时内,患者的病情就会迅速恶化,必须送进抢救间。”赵玉英说,“最怕就是下半夜的病人,很多都是难受熬着,轻症变成重症。”说话时,她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屏幕。
此刻,键盘“噼里啪啦”的声音,被同事讨论病情的声音压低,也被患者家属的讨论声淹没。赵玉英早已习惯这些声音。“在心血管内科,这些声音意味着希望。”她说。
信任,在这里被具象化
大年初一,赵玉英刚查完房,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。
从昨天到现在,科室一共收进来5名患者。“每抢救一位患者,就像打一场仗。”赵玉英说,“过节期间病人虽然相对少一些,但是打的都是硬仗。”
大年初一,一台急诊手术牵动着所有人的心,一位70多岁的大叔从县医院转来送到CCU。患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压和心率十分不稳定,与家属快速交流病情后,立即启动导管室进行急诊冠脉造影,刚刚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血管,患者就出现了心脏停跳,导管室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脏大抢救。患者心跳恢复时,下意识地握住赵玉英的手。在抢救室,被病患握着手的感觉,赵玉英永远也不会忘记。
“那种感觉,是一种信任。”一次次握手,让赵玉英一次次强化作为军医的使命感。她说,“这是一名医生获得感最强的时候,患者的信任被具象化了”。在心血管内科,这份使命感和存在感被许多医护人员装在心中。
今年大年初二,一连送好几个病人出院,赵玉英的心情好极了,她说:“年关年关,我们过好救治这一关,患者和家人才能过好年。”
渴望,在这里得到回应
心血管内科主任赵玉英的手机里存着很多科室医护人员的合照,每张都少几个人。
“心血管内科护士排班多、夜班多,有全员合照的机会少之又少。”她说。病区里,争分夺秒的忙碌在反复上演。
不管平时,还是节假日,护士都是轮班去吃饭,一两名护士推着装满液体的车在病区里穿梭。那一刻,生命的希望就寄托在一袋袋各式各样的液体中。
“除夕夜,医生护士们的任务很重。”赵玉英介绍,“病情涉及心脏,多小的事都是大事。所有患者对健康的渴望,在我们这里都能得到回应。看着患者们从这里走出去,我们再忙都是值得的。”
今年大年初二当天,医生李志文和程龙共完成5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手术。这天心血管内科共有40多名患者住院,其中14人是危重症患者。其中一名从外院转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,通过绿色通道绕行急诊绕行CCU,直接到达导管室,半个小时完成了急诊PCI,这样的救治速度连等在手术室外面的患者家属都不敢相信。
在这里,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团队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。
深夜时分,病区患者的呼叫越来越少,心内科坚守岗位的医生们夜查房后,为患者们关好病房的门。那一个个病房中,都涌动着生命的渴望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耿建扩 陈元秋 通讯员崔寒凝)
